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推介优秀教育软件与资源,分享技术应用技法

0%

Notability

【Q&A】在制作电子书或转换电子书格式时,你有遇到这些问题吗?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书凭借其方便快捷的优势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你有没有想过,亲手制作一本电子书呢?在制作的过程中,你或许会遇到如下的一些小问题。

Calire 制作mobi格式的电子书时,如何将目录放在前面

阮大大:实际上,目录只是mobi的一个属性,显示在前还是在后,是由选项设置的,你可以在Calibre转换的时候,找一下Mobi的输出选项。 回复:哦我发现了,转换格式MOBI下的MOBI输出,可以找到“在生成的书籍开始处插入目录,而不是放在末尾”这句话,勾选即可。

利用calibre来制作mobi格式的电子书,将pdf导入之后,再导出的mobi格式在kindle中打开排版有变化。

阮大大:如果html以UTF-8编码方式导入,应该是不会乱码的,另外记事本(txt)也都可以转换编码。


          640.webp                  朱国顺               箬横四小乌沙校区教师              信息技术及网络学习发烧友


  信息科技飞速发展,教学课堂也愈发形式多样,两年前在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朱国顺老师以教技人特有的目光锁定了“一起作业网”,并将其沿用至今,给学生们学习数学、英语、完成家庭作业带来了极大的益处。   朱国顺老师利用app来辅助教学,在课堂基础教学上利用平台来复习英语词汇,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记录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并及时给出奖励。同时,一起作业网在家庭作业方便也给老师提供了帮助,利用app布置词汇,句子,口语的练习,还会进行趣味性较高的绘本阅读训练。           640.webp (1)   在app中,老师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以便掌握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根据学习报告来对同学们进行个人指导。朱老师表示,将大量批改作业的时间放在网络上,精力就可以放在辅导学生上,平台的帮助很大,但是也要求老师对课程作业设置更加全面周到。

方式新颖,界面有趣,符合孩子口味

  对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同学们普遍表示了欢迎。一起作业网可以提供学生们对手机读出英语口语,并能得到及时反馈。作业不再枯燥,同学们也不再有强烈的负担感,及时的作业反馈,让同学们做作业的劲头更足。根据表现会有学豆虚拟币的奖励,可以兑换礼品,使做作业变得趣味十足。通过家长,老师的密切关注,及时奖励,激励了每位小学生的学习动力。             640.webp (2)

密切关注,实时掌握,家长安心支持

  为小学生提供这些电子设备对于家长来说还是有挑战性的,但是一起作业网切入口是孩子们每天都需要完成的作业,并提供家长APP帐号和公众联系方式,让家长们可以及时的了解到自己孩子的表现,作业情况,可以与老师轻松在线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让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学习,见证孩子的成长。             640.webp (3)   当然实施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实施初期,在学校中要求每位学生自带平板,手机等设备并不现实,但好在箬横四小的校园网络硬件条件比较优越。朱老师表示,虽然开头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在课堂上,同学们可以使用学校中的设备进行上网学习和作业。在课后,也争取到了家长的支持,在家中给学生提供上网设备进行学习。   对于这样的新式课堂和学习模式,朱国顺老师表示在APP等软件使用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值得提高的地方。例如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老师时常有找不到合适的题目的情况,但是这款APP没有提供给老师们编辑作业题目的机会;同时,这一软件中的英语口语测评技术需要完善,对孩子们的口语并不是特别敏感,会出现打分有误的情况。   软件很难尽善尽美,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软件的优点,将移动学习结合到传统教学中去,为教学过程增色添彩,朱国顺老师和一起作业网的故事就是个成功的例子,那么,还有哪些优秀的案例呢?请继续关注mlearning达人秀吧!

编辑:周静涵 排版:李璐

【萝卜开会·群英荟萃】

  欢迎关注萝卜书摘,关注繁忙生活里的一抹宁静安然。                640.webp   萝卜,味淡却醇香,朴素却营养,一如你捧起的书,又如读书人的心境,一切只是文字之美的涓涓细流,只是思考之力碰撞的火花,只为真正的读书人之间,最朴实与细致的交流而存在,在这里,读书只是一种手段,思考才是一种习惯。   萝卜书摘是一个文字阅读和收集类APP,IOS与Android版都已上线,以其美观大方的阅读界面和强大的文摘功能笼络了大批用户的心,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棵满腹经纶的“萝卜”吧。            640.webp (1)

【萝卜推荐·为思考而阅读】

  有思想的活着,才不是对躯壳的浪费。   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等时间长了,连记忆中那些细枝末节,都所剩无几。   很多时候,我们难以记住那些美好文字里的原话,只会其意而舍其本。一味追求阅读的快感,我们难以再从一句话中读出更多的意思。所以我们需要对某一句话进行记录,反复研读,咀嚼出更多的涵义。手机自带的记事本用起来太乏味?书面抄写又太繁琐?现在,有萝卜来帮您。   「萝卜书摘」App 是一个精美的文字收藏应用,让收藏文字本身就变得很有意思。让我们一起与有趣的灵魂,相遇在字里行间。   想找到阅读品味相似的人,加入你感兴趣的阅读圈子?一起跳进萝卜坑吧。可以是课本教材的学习笔记,也可以纯粹地发随笔分享一本小说,我这么说,你入坑了吗?可能你们只是读了同一本书,但能读到一起,才能聊到一起。有时候跟如你一样深度思考的阅读者,聊聊,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另,跟你的同学扎堆在「萝卜坑」,参与一起读书的活动,互相监督,彼此督促,不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吗?

【萝卜分享·让阅读焕发光彩】

  打开「萝卜书摘」的一瞬间,你将看到的是舒服的文字背景,独具特色的字体和整然有序的排版布局,给你舒适满分的阅读体验。

  萝卜书摘支持多种方式发布书摘:

  • 手动编写书摘&随笔,直接发布。

  • 点击文字右上角的“+”进入拍摄界面,把需要记录的句子或段落拍下来,然后选择需要扫描的文字,剔除拍摄中多余的部分,几秒钟过后App就会通过自动扫描识别出来。因为字体原因可能会出错,需要对识别出来的错误进行修改,加入一句话想法,就能生成专属于你的卡片记录。

  与此同时,「萝卜书摘」还提供了链接购买的贴心功能,只要你看中了哪句话,想购买这本书的话,「萝卜书摘」会直接跳转到京东的购书平台上,快速找到这段文字对应的书籍。

  空下来的时候,看一看最近的热门,读一读推荐的文章,我们能做的事还有很多……

  偷偷告诉你,只要用这款APP扫一扫,你看的纸质书就可以变成电子版做笔记做批注,这功能超逆天有木有!文字识别速度快,错误少,排版美观,还能以图片的形式分享到各种平台(微信、微博、QQ空间……),对于喜爱收藏文字的同学来说,绝对是一款非常有逼格的应用。

        ##【萝卜这么好用,哪里去拔?】   Android用户:在国内各大应用商店搜索“萝卜书摘”(推荐豌豆荚、应用宝)   ios用户:在Apple Store搜索“萝卜书摘”下载   快来拔掉你的萝卜,慢走不谢!

【萝卜开吃·总有一种口味适合你】

  看完上面的介绍,有没有人已经动手下载了?还没有被安利到也没关系,下面还有他的相关应用推荐给你!         640.webp (2)   微信号:luoboshuizhai   更多细节更多精彩,微信号里一起来探索吧!         640.webp (3)   微博名:萝卜书摘_luobo   除了定时推送各种很棒很有才的文摘和随笔外,萝卜还会不定时〖评论+转发〗很多不错有意思的微博。对那些每天习惯了刷空间刷微博的童鞋来说,是个很大的福利呢!快来关注吧!

  明明英语考试能拿满分,却一句英语也说不出口?多年外语课只学了一肚子“哑巴英语”?然而,当今这个国际化的社会对英语口语的要求正在悄悄提高,面试、旅游、留学……想要口语更出色?今天的明星App一定适合你。   地道美语英音每日推送,来自硅谷的核心口语评分技术,App Store总榜排名第二,教育类App排名第一,教育类App新品推荐第一。把会打分的英语口语外教请进你的手机,让我们一起英语“流利说”!

修炼+闯关;短句练习,每日成长看得见

  “流利说”App的界面清爽美观,根据你注册时选择的年龄、身份、学习目的等信息为你选择最合适的口语练习课程。每个课程卡片都对应着不同主题的口语对话练习任务,趣味满满、精彩纷呈,总有一款适合你。         0   每个课程内都有数量不等的练习任务,每天跟随练习,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英语口语水平,攻克“开口”难关。抛弃复杂繁琐的传统教学模式,直接从常用对话入手,实际场景取材,每次练习仅需一到三分钟,工作学习之余来几句,照样让你学到真正“干货”。         640.webp   每个短句朗读后,口语识别系统都会即时评分,并用红绿色标注发音状况,无需联网照样识别,让你第一时间get到精确指导和满满成就感!“修炼”完毕即可进入“闯关”模式,所得分数和全国排名还可以一键分享到“流利说”圈子或其他软件秀一秀,不服?来战!         640.webp (1)

兴趣+热点:海量课程,学习内容随心选

  除去“高大上”的练习方式,“流利说”App中丰富的课程资源也一定会让你眼前一亮,格言警句、经典诗歌、英语面试等实用课程应有尽有,你觉得太严肃乏味?没问题!美国队长、撩妹指南、疯狂动物城……热门主题统统等你来学,无论是电影原声,还是经典剪辑,在“流利说”都可以变成学习资源,看着标题就忍不住想点开啦,妈妈再也不送担心我看电影耽误学习!         640.webp (2)

交流+分享:同好圈子,口语畅聊嗨起来

  常有小伙伴抱怨说:“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在学英语,人生真是寂寞如雪……”那么今天这款App就让你既当高手,又不寂寞。“流利说”同好圈子一键关注,共同话题每日更新,网络之间小伙伴们互相鼓励一起进步,各个圈子还有不同的定期活动等你来发现。毕竟,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口语练习和小伙伴们嘛。             640.webp (3)

全面+精准:专业评估,英语水平整体测

  虽说“哑巴英语”要不得,但英语的整体水平还是要在学口语的同时天天向上 的,“流利说”贴心献上定级测试功能,美国专家权威开发,口语词汇综合考评,让你更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还会智能推荐最合适的课程。定期测一测,嗯,我又进步啦!         640.webp (4)   想提高口语的你,还没行动吗?83.2M内存加上离线缓存流量,让你最低成本学口语。私教随身走,课程由你挑,口语轻松学,现在就去AppStore下载吧!                 640.webp (5)

微信人数超过100人之后如何再加人?

  网友“永言好味道”:阮老师,向你请教一个问题。微信群超过一百人后需要去办什么手续,使得微信群能加更多的人?

(这问题直接指向了Boss,那就有请他来回答吧)   微信群超过100人后还可以继续添加好友的,但是增加了一些新的限制条件,说明如下:

  • 群超过100人,不能再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只能通过群主或成员邀请的方式加入新群友;

  • 群主邀请后,他人也不能自动成为群成员。首先,对方需要绑定银行卡才能加入;其次,群主邀请后,对方会收到一个邀请请求,只有对方同意加入后才可以加入群聊。

  总的来说,相比较QQ群,微信群设定的限制还是比较多的。但也许鼓励信任的人际交往圈正是微信不同于QQ的设计哲学。

扇贝新闻是一款智能英语学习平台扇贝网的阅读类产品,用户可以根据扇贝新闻提供的考试等级阅读文章,而且文章中还会自动划出相应的核心词汇,清晰明了。同时扇贝新闻自带词典,实现即点即查。

  那么问题来了,扇贝新闻只能查单词吗?No!如果你喜欢用词组记忆法来记忆单词,扇贝新闻也有自动识别词组的功能,更加方便记忆。So easy!还有什么能阻挡考级的步伐?一步一步,似魔鬼的步伐。   扇贝如此强大,该如何使用正确的方式来打开它呢?请听小编一一道来。

热点文章:国内外动态近在咫尺

  打开扇贝进入主界面后分为三个板块:新闻,社区与更多:            640.webp   新闻页面可阅读热点文章时,版页右上角可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自主选择 ,据此扇贝贴心为你进行生词过滤——疑难词汇自动下标显示。单击生词,即可查看释义,权威解释唾手可得,更有添加生词至扇贝单词功能,两款APP搭配使用,专注打造英语学习一条龙服务。   点击段后小旗,千万网友共享读书笔记,若你另有高解,一键添加上传,即时实现知识共享,一起进步。            640.webp (1)   完成阅读后跳转至社区界面,记录阅读时间,交流分享读后所感,也可选择自豪的去打个卡,可积累贝壳。

社区论坛:兴趣联盟分享圣地

  点击进入社区论坛,共有“英语学苑”、“每日翻译”、“天南海北”、“集思广益”、四个主要板块。 在这里,交友学习,备考干货,,爱豆联盟,小组福利……你想要的统统满足!            640.webp (2)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后悔点开这篇文章了,为啥?整篇的英语原文文章太难,臣妾做不到啊!别急,扇贝早就为你考虑好了。只需进入社区中的精选,即后可阅读穿插着英文语法讲解的中文新闻。遇到难句时只需往下一瞄,原文及注释就已呈现在眼前。               640.webp (3)

历史纪录:学习足迹清晰明了

  在主页面点击右上角 ,即可查看你的阅读记录。包括学习进度,阅读计划,我的收藏等栏目。即时掌握自己的学习现状,以便调整学习计划 。   讲到这里,扇贝是不是已经十分完美了呢?但像小编这样的学渣还是一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节奏,没有激励就没有动力。扇贝打卡来拯救爱偷懒的你。上交保证金(1元=100 贝壳)加入扇贝阅读计划,坚持7天即可体会进步,完成计划即可获得奖励。                640.webp (4)        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已经蠢蠢欲动了?小编先去打卡捡贝壳啦,约否?                  640.webp (5) 文字编辑:余培洁 排  版:李 璐 【AppStar栏目】 本栏目致力于介绍在各主流移动平台中,适合在教育领域探索使用的优秀移动应用,每周一、四推出。 【征稿启示】 欢迎将你欲投稿的文案、连同你的简介(附近照最好)、投递的栏目发送邮件至:李同学[limx@ilester.net]、王同学[wangdy@ilester.net ]            Mlearning QR Code

近几年微课成为了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热点实践领域,本人也受邀在全国不少地方介绍、交流过微课制作及其应用方面的问题,应一些老师的要求,一直在这个网站共享着讲稿。但由于原先的讲稿存放到网盘中,最近受网盘关停风的影响,决定在本站本地提供下载,有兴趣的老师可以点击以下链接获取

下载地址: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2016版

另外,与讲座对应的录屏微课制作部分的网络课程已经在“网易云课堂”发布,后续的其它部分也将陆续上线。有兴趣的老师点此链接了解课程内容:Camtasia Studio录屏微课制作入门与提高。因为种种原因,这门课程设置为收费课程了,但如果你是中小学教师,或者是各类院校的学生,你可能在你们学校开具一张带章证明,发送邮件至limx@ilester.net,我们会给予你低至3折的优惠券(相关的收益主要用于本网站域名、空间等的运营成本),谢谢理解与支持。

Camtasia_Studio_Course_Cover

另外,欢迎加入我们两个用于微课、慕课(当然也欢迎其它教育信息化主题)交流的QQ群,欢迎加入(加入时请说明来自“E点思考网”,并在入群后按要求更改群名片): 1号QQ群:197374794 2号QQ群:421233933

原文载《中国电化教育》杂志2006年11月期

  摘要:本文在介绍同侪互助的概念及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同侪辅助学习的思想,论述其对于构建网络互助学习群体的启示,并基于校园网络构建了一个利用网络互助群体促进课程学习的教学案例。   关键词:同侪辅助学习;团体学习;协同知识建构;自发群体;非正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一、同侪辅助学习概念及应用现状

  (一)同侪互助及同侪辅助学习

  “同侪互助”(Peer Coaching)又译为“同伴互助”,最早是由“教练法”(Coaching)的先导者Joyce与Showers于1970年代首先确立,并沿用至今。它最初用于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是指两个或多个教师同侪之间相互评价当前实践;对已有技能进行扩展、提炼并构建新技能;分享思想与观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研究并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问题的一种过程[1]。同侪互助利用了教师同侪之间的专长与经验,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观察与回馈,从而达到教师共同成长的目的,故而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实践。

  与此同时,随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深入,作为一种互助成长的学习模式,同侪互助亦开始在教学的其它领域有所应用。“同侪”也开始突破原先的教师同事的概念,泛化为具有相等或类似的身份和等级,来自于相同或相似背景并追求相同或相似目标的社会群体。

  在学习领域,同侪互助的意义在于衍生了“同侪辅助学习”(Peer-Assisted Learning)。所谓“同侪辅助学习”,是指经由同侪积极的协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其中包括同侪指导(Peer Tutoring)、同侪示范(Peer Modeling)、同侪教育(Peer Education)、同侪咨询(Peer Counseling)、同侪监督(Peer Monitoring)与同侪评价(Peer Assessment)[2]。可以理解为,同侪辅助学习在意义上试图涵盖互侪互助的原始本义,本文无意介入术语辨析,但为表述方便,一概地将这种以同侪互相支持知识建构,促进个人、组织知识创新的学习模式称为同侪辅助学习模式。

  近些年,受助于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迅猛发展,融合网络系统信息传输快捷优势的同侪辅助学习模式,即基于网络的同侪辅助学习,也开始在国内外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

  (二)同侪辅助学习的应用现状

  目前,同侪辅助学习模式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受到关注。

  1.中小学校本教师专业发展

  此种同侪辅助学习模式,亦即原始意义上的“同侪互助”。从1980年代至今,英、美等国很多中小学采用此方法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形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我国港台地区,应用同侪辅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亦起步较早。在我国内地,从1957年教育部颁布《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以来,同伴互助作为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之一也被更多教师所采用[3],但真正的发展与飞跃还是近些年。在理论研究层面,同侪辅助模式促进教师教育“从培训走向学习共同体”,使教师作为研究者在群体氛围中互相信任、互相促进,协作提高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公认[4][5]。在实践领域,一些实践项目在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实验学校中进行同侪辅助模式的过程与特点的行动研究、大学支持下的教师同侪互助模式探索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6][7]。

  同侪辅助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搭起了教学合作及增进教师深度交谈的桥梁,强调了教师从独立研究转向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平等互利,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以促进教师集体的专业发展。

  2.在中小学课堂学习中引入“同侪辅助学习”

  在建构主义思想在教学设计中的研究复苏的背景下,同侪辅助学习的思想与重视情境、关注交互与协作的社会情境学习观不谋而合,既能满足学生寻求协助的需求,减少学习落差,更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协作与交流的能力,因而同侪辅助学习模式也开始在中小学课堂中引入。如在我国台湾省,同侪辅助学习在中小学课堂中应用已极为广泛。对于扮演指导者(Tutor)与被指导者(Tutee)的学生来说,同侪辅助学习不仅是一个具有价值与成效的学习方式,而且也可以鼓励他们减低对老师的依赖。尽管指导者所提供辅助与支持的品质可能比不上教师,但却更为及时与丰富,也往往更易被接受。这也使得教师可以将更多精力用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

  3.基于网络的同侪辅助学习模式

  与传统的教学活动相比,同侪辅助学习模式在交互设计上除考虑师生间的互动外,也关注学生群体成员间相互给予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近些年,随着e-Learning学习方式的兴起,网络快捷、分布的信息交流特点使得同侪辅助学习更加显现优势,网络同侪辅助学习模式也逐渐被采用。比较明显的是教学评价方面,互评模式已在教学设计中出现并应用广泛,并使教学评价掌控权呈现出以老师为主逐渐转移到以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基于同侪辅助思想的网络互评系统已经成为网络教学设计的重要架构支架。在此模式中,学生经由网络提交作业(作品),再由同学间相互审查评分,并提出修改的建议,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这些意见来修改他们的作品。重复进行数回合后,老师可以根据所有同学评分来为某一份作品打分数。网络同侪互评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批判、自省等高级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多元化、适应化、个别化、资讯化的教学潮流”[8]。

  二、基于校园网络环境的互助学习群体构建及应用模式

  (一)同侪辅助学习模式对于构建网络互助学习群体的启示

  同侪辅助学习模式的出现,就本质上而言,乃是学习观的变革,即认为知识由教师向学习的流向开始转变为一个更加接近社会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即学生知识的习得除了教师传授及个人自省,也来自于人际网络——无论是虚拟的还是现实的。这样的学习观,事实上也与非正式学习(InformalLearning)的观点不谋而合。

  非正式学习是一个相对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的概念,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的学习形式,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等”[9]。非正式学习强调人际交互对于知识建构的积极意义,虽一直为传统学习观所忽略,但随着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加之现代ICT给予非正式学习所必须的人际交流的支持,它正逐渐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协同技术、P2P(Peer-to-Peer)技术与在线学习社区(OnlineLearningCommunity)日益融合的技术趋势下,同侪辅助学习为构建基于网络的互助学习群体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1.在线学习中引入同侪辅助学习有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改善其学习态度。同侪辅助学习模式不同于以往以评价学生、促进竞争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它鼓励学生群体内部相互帮助、督促与交流,使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能够得到端正,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在线学习中引入同侪辅助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在团体协作氛围中的探究意识与能力,提高协作能力,从而助力于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掌握。当学习者加入到某一个网络社群参与互动沟通时,他们都在提供自己的经验,或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将同侪团体的态度、行为内化到自己的认知架构中。网络社群中的团体学习,是显性与隐性交流的最大表现。在团体的互动进行中,学习者能交换彼此所搜寻的信息、文本,并能集合不同成员的隐性知识,或通过合作出现创造出团体知识成果。同时,学习者自身也能在团体协作氛围中进行探究,达到深化知识内容的目的。

  3.在网络学习中引入同侪辅助学习具有德育引导意义。组织气氛是组织学习与创新的重要因素,在线学习中引入同侪辅助学习除有助于挖掘学习者非正式学习以达成教学目标外,也有助于形成基于共同研究兴趣与学习目标的自发群体,借助对自发群体的引导与管理,可使整个网络互学群体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而这是普通的说教无法达到的。

  (二)网络互助学习群体模型构建

  1.网络互助学习群体组织模型

  (1)网络互助学习群体模型

  网络互助学习群体的构建以同侪辅助学习、混合学习(BlendedLearning)与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思想作为其理论基础。混合学习融合了传统学习方式与e-Learning的优势,强调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eLearning遭受教学实效质疑的同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受欢迎的网络教学组织模式。而学习的本质在于知识管理理论与技术已开始在学习组织中倡行。

  综合以上内容,笔者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基于在线学习社区的互助学习群体组织模型。在此模型中,网络互助学习群体基于在线学习社区架构中由教师、学生与学辅(mentor)组成。学辅在学科能力上居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辅在年龄上也跟学生较为相近或相同,可以是学长,也可以是同学等,由于其在投入时间上比教师宽裕,且更易了解学生的困难、想法,因此常常可以发挥比教师更有效的引导作用。图中虚线表示学辅是一个虚拟角色,即学辅可以是专职的、长期性的(专职助教),亦可是兼职的、临时性的(提供指导的其它学生)。师生及学辅以三角形区域为代表的在线学习平台中的交流与协作功能形成一种互学、互助、互评的活动机制,图中箭头显示了代表性行为及其流向。图1中圆形区域代表角色自身亦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以更好地获取、组织、利用、存储知识,并进行知识创新。 QQ截图20160514100917

  (2)网络互助学习群体构建

  首先网络互助学习群体被设计架构于在线学习社区之上。因为其在资源共享、学习氛围创建、避免网络迷航等方面,是顺利完成学习过程的关键,也是支持混合学习的重要支持环境。

其次,网络互助学习群体关注人际交互,因而需要有效的网络通讯工具与群件(Groupware)工具作为互动手段。这其中包括Web互动应用(如BBS、Blog、电子白板等)、实时交流工具(如网络电话、视频会议等)、非实时交流工具(如E-mail),都可运用于社群学习。这之中部分可由在线学习社区提供,部分为外部程序与应用。

  2.网络互助学习群体运作流程

  网络互助学习群体在运作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学习者在完成教师分配学习任务时,遇到问题,通过现实或虚拟人际网络求助;

  (2)专职或兼职学辅就主题层次、概念网络等对要指导的内容进行分析,并通过与求助学习者的交流,拟定帮助计划,并根据所指导问题的类型、求助学习者及学辅的个人偏好等来选择不同的传递形式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与策略;

  (3)学习者根据帮助建议或评价意见解决实际的学习问题,改进学习,并进行自我反思,与此同时,学辅还可以进行适当监督并评价、反馈其学习成果;

  (4)教师作为监控者与激励者,在学辅无法解决学习者求助时提供指导与补充,并在学习任务结束时提供评价。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关注群体流程进度与氛围,通过管理导引群体的发展方向。

  在此模式下,学习者有时扮演指导者与帮助者的角色,有时担任被指导者与被帮助者的角色。通过群体间的互动促进沟通、表达与讲解能力的提高,相互分享个人经验与作品,减轻学习的焦虑。

  3.网络互助学习群体构建实践:以浙江师大《远程教育学》课程为例

  笔者以自主开发的“先创分布式学习系统”作为学习支持平台,于2005年2月至6月在浙江师范大学本科教育技术专业《远程教育学》课程进行了混合学习教学实验,对基于网络交互、交流情境下的互助学习群体构建与管理进行了探索。

  先创分布式学习系统是一款基于分布式认知与知识管理技术思想,采用ASP+SQLServer2000架构的在线学习社区,提供了个人知识管理、协作学习、社区知识资源管理、协同应用等功能。本实验学习活动组织上,借鉴混合学习思想,参考了活动课程、任务驱动学习等的方式,将传统的课程讲授式教学方法进行变革,教室主要成了教师进行集体指导与总结、小组实践成果演示的场合,而对于课程内容的自主建构与学习,则主要被归纳入上机实验与业余时间。其主要流程包括课堂指导、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三部分,如图2所示[10]。 QQ截图20160514100838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本实验将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学习主题,并允许学生根据兴趣组建小组形成数个互助学习社群,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系统知识资源、社群内部的共享资源以及与社群成员的交互建构知识。

  为验证网络互助学习群体对学习的促进,笔者在实验中通过任务分配、激励机制设计、氛围倡导等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以形成在线学习社区互助学习气氛的形成。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发现,基于现实人际关系以及网络双向通信基础之上的互助学习网络群体开始涌现,如“考研联盟”“教育软件开发联盟”等小团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线学员们自发地组织创办了一份电子杂志——《每周电子报》,该报内容包括每周先创分布式学习系统中发表优秀学习资源、Blog、学习成果、每周Top10成员排行评定、每周专题论题,这对于学员的知识建构以及人际关系的维系与加强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借助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积极的指引与倡导,营造了上进、和谐的网上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在知识习得、技能获得以及网络道德、信息素养等方面水平的提高。尽管目前尚未进行量化的研究,但借助本实验,网络互助学习群体有效挖掘人际交互与非正式学习作用,对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已经验证。

  三、网络互学群体设计与管理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前文所述,同侪辅助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是值得关注与探索的。但在实施应用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唯一的知识传授者,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具备组织同侪合作学习的能力。特别在网络互助学习群体中,应让学生处于中心的位置,教师应围着学生转。同时,网络化的学习模式由于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对于学习时间与地点的掌握变得更有自主性。但也是由于这种不受限制和自主性对学习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自发群体的引导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通过学习支持、个人感染力、群体气氛创造等途径积极引导、加以管理。

  (二)网络互学群体中非正式学习的利用与倡导

非正式学习几乎存在于生活的每时每刻,即使在网上闲聊,如果有足够感悟能力的话,都可以看作是非正式学习的机会。社区中常被忽视的非正式学习网络,正时时刻刻发挥着作用来实现社区精神。因此,在网络互助学习群体中,必须认识到非正式学习的润滑剂作用,倡导非正式学习的利用。

  (三)网络互学群体中的激励机制

  教学激励的本质在于以学生为本,关注人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机制的运用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绩效。在网络互学群体中运用适当的激励机制更能促进同侪之间相互督促,实现共同进步。

  四、小结与展望

  同侪互助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对于构建网络互学群体也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同侪辅助学习与网络互学群体的构建,让同侪互助的精神融入网络学习环境中,以提升网络学习的品质,希能对广大的教学人员及学习者有一定的借签作用。

参考文献: [1] Slater, C.L. and Simmons, D.L.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Peer Coaching program[J]. 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2001,29(3): 67—76. [2] Topping, K & Ehly,S.Introduction to peer- assisted learning[A].Top ping, K. & Ehly,S.(Eds.).peer- assisstedlearning[C].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1998.1- 23. [3]朱宁波,张萍.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J].教育科学,2005,(5):30—32. [4]黎琼锋.同侪互助——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8):25—27. [5]黎加厚.变革时代中的教师专业成长——从教育叙事到教育研究[DB/OL].http://resch.jscsedu.com,2005-07-06. [6]张静然,杨国凤等.大学支持下的同侪互助模式:互帮互助、共同发展[J].信息技术教育,2005,(6):17—19. [7]王陆.大学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5,(3):9—12. [8]王晓璇.网络同侪互评学习模式在师院生计算机动画课程学习效益之探究[DB/OL].http://kbc.ntctc.edu.tw/teaching/2003summer/onlinetest/ICCAI2003/pdf/B3_5.pdf. [9]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8—23. [10]阮高峰.分布式认知与知识管理视角下的e-Learning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5.

原文: 同侪辅助学习模式及网络互助学习群体构建实践.pdf

本文为《剑桥学习科学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徐晓东主译)的跋,后由出版社的编辑推荐刊发于《清华教育研究》2010年8月期。 转载如下:

学习科学的基本问题

罗杰•C.尚克

阮高峰 杨 刚 译

  学习科学的问题是,尽管我们对它知之甚多,但是行动起来还是困难重重。虽然我关注K12教育比关注大学多,但在这里我要写大学教育,因为大学应是最容易改革的教育机构。从大学开始变革有许多好的理由,但在大学教育中进行有意义的变革多少有些不太可能。为什么呢?有如下几个原因(有些也可以应用于K12教育中)。

  1.大学坚持入学要求

  这在当前教育中似乎不是一个大问题,是这样吗?让我来解释。大学入学要求背后的基本假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变革。为什么顶尖大学有入学要求呢?对于这些要求基本上有三个理由:

  第一,只有这么大的空间。有时这个观点确实是正确的。将讲演厅再多塞进一些人总还是可以的,但建造宿舍很昂贵,而且研讨会为了保证效果,也需要控制人数。当然,空间对于在线课程不是问题,因此这个原因肯定不适用于在线课程。因此,在线课程最可能是基于学习科学理念的真正变革的场所,不应该有入学规则是吗?不是。当我在卡耐基—梅隆大学建设计算机科学在线课程时,我建议接纳所有申请人,但这个想法因为以下原因被拒绝了。

  第二,如果每个人都有精英学校的学位,那么它将不再是精英学校,对吗?嗯,可能不是。但这又有什么关系?一个好的在线大学可能在某个领域发放成千上万个学位。应该质疑的相关问题应该是,在这个学校中接受了这个课程训练的毕业生,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真能做事吗?啊,这才是真正的原因。大学通常不会培训人去做任何现实的事情,所以可能没有办法去判断。这就是为什么你永远都看不到耶鲁在线的原因。如果忽然间耶鲁有成千上万的毕业生,耶鲁将不再被看成是“耶鲁”。耶鲁的毕业生是否能胜任现实世界的任务,也没有办法去判断。那也不是耶鲁使用的评价标准。正如在我设计的卡耐基—梅隆大学课程中介绍的,我们能否说大学的院系没有做好应对那种新模式的准备。

  最常被引用的理由是这样的:没有做好准备的学生很难教。我确实喜欢这个观点。这其实是说,如果某些学生很难教,就不应该教他们。没必要冒这个风险让那些没有准备好的学生来学习任何你认为他们应该知道的东西,那我们干脆不让他们进来。

  不。我们让每个人进入。让我们设计不存在空间问题的校(在线学校的一个好理由)。让我们设计这样的学校,它不是老想着它精英的名气,而仅仅是为人们一显身手做准备。而且,如果学生没有准备好去学习这些学校所教的课程,那么我们就开设一门符合他们现有水平的课程来让他们做好准备。这能够实现。任何人都能进高质量的大学是一个重要的观念。一所教现实世界技能的大学也是一个重要的观念。空间必须不再是问题,从而使遏制变革的精英主义灭亡。学生需要明白,如果他们不能做这项工作,他们将会落后。如果工作是真实的,这就有意义了。

  2.大学允许他们的教员决定课程

  噢,为什么不呢?教员是专家。难道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吗?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它直击今天大学问题的核心。一般学生进入大学的目的是毕业,并在所学相关领域中找到一份工作。这个观点确实不激进吧,我说得没错吧。

  然而,学生们决定选修的课程的主讲教授在这一相当直率的问题上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是教授们往往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毕业并找到一份工作这个简单的问题。一般而言,教授没有在他所从事学科的现实世界工作过。例如,一位计算机科学教授(当我是一名教授时这是我主要的领域)写的最后一个计算机程序,可能还是在学生时期。他的专长是计算机科学,所以他就来教这个。不幸的是,一般学生根本不需要学习这个专业。但是教授并不在意这个。教授想要教他所熟悉的、他喜欢思考的、对于他来说工作量最少的专业。所以他编造出无数合理的理由,来说明为什么他那深奥的领域对于每一个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请记住,在大学中每个系都有许多教授。每一位都想要教他们自己的专长,他们中很少有人有现实世界的经验。所以总的来说,课程就是专长的大杂烩,这些专长无疑“对于每个学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把所有专长汇聚成一个整体时,学生甚至仍没有足够的能力在现实世界中开始自己的职业。

  你认为仅仅是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才这样吗?我也是一名心理学教授。在那个领域的学生特别想要从事心理服务、健康咨询、社会工作诸如此类的工作,但是教授的专长再一次决定了要学习什么。所以每个人不得不学习认知心理学(我的专业就是认知心理学),即使这无法帮助他们为人们提供咨询。噢,学习认知心理学也许对他们有帮助。这怎么会害了他们呢?这个推理掩饰了许多心理学系根本没有临床心理学教员的事实,因为他们认为它根本不是一门学术性科目。大多数系根本没有让学生从事临床学习的想法。他们会拒绝教这些实践的科目,通常是因为他们实际上并不了解这些。

  例如,发展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儿童如何发展的学科,这个学科通常挤满了学生,他们想了解儿童,因为将来有一天他们也会有孩子。教授会顺应他们吗?没门。教授对于儿童养育不见得了解多少(我曾经见过他们的孩子)。他们确实知道的是如何从事发展心理学研究,从而认为他们应该教学生从事研究,即使学生从未想过在现实生活中做研究。

  等一下,还有更糟的。还记得你在心理学课中上的那些导论课程吗?难道它们不沉闷?那简直是一项没头没脑的、对任何人关于心理学的任何想法的调查。如果你想在心理学中学一些其他东西,就没有办法摆脱这些。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形吗?在任何研究型大学的心理学系,教员需要实验对象。他们从入门课程中获得实验对象。还记得那些实验吗?为了得到学,你必须耐着性子听完,所以所有的学生被塞进课堂,为隔壁的实验室正在进行的实验提供素材。

  你明白了为什么你不能对这些教员抱以期望了吧。他们并不是你想象的那种做好了准备的教授——在一个既定领域有特定专业的研究者。教授们倾心于理论与观点,因为这是他们每天都在从事的。如果你希望获得现实世界的实际技能,那不会从他们那里学到。但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形呢?一名无意成为研究者的本科生为什么就不能追求更加实用的教育呢?这很容易解释。研究者看不起实践者。顶尖大学的教授不想被人认为是在训练实践者。那只是训练,而他们不喜欢这种训练。他们将所提供的不相关的教育合理化,并说他们正在教你学会思考。这是一个很好的理由,这样他们就可以坚持教授自己的专业,然后能够很快地返回到他们的研究中。小一点的大学极度渴望成为了不起的大学,所以即使这些学校里的教授自己本身不是研究者,他们也要表现得像是各自领域的精英,所以他们就教授自己攻读博士学位时相同的课程。这比那些强调研究的大学,也好不到哪去。

  通常,学生以及他们的现实需求和期望被教员忽视。但除了教员,还有其他一些人可以决定他们的课程内容。实践已经一次次证明了教授们真的不必关心这个问题。在现今存在的任何一所大学里,这些都正在发生,但在规划得很好的网络大学就不会发生。为什么不会呢?因为任何新开办的网络大学都会从专家那里获得教什么的建议,但这些专家不会由此得到利益。换句话说,没有哪个网络大学必须雇用终身教员,所以他们也不需要照顾自己的特长。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需要才实际上由那些专家(他们唯一的兴趣是确保学生能够在他们选择的领域里受到良好的教育)来满足。

  3.课程有固定的课时并且是平行开设的

  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通过教学让学生记忆信息以通过考试,还是通过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些经历,让学生参与经历而学习?

  既然学生在学校通常都是在上课,那么我们就先把这个问题放到一边。一门课程应该上多长时间呢?大学的答案是14周(可能会增减几周)。一门课程多久上一次?大学的回答是每周3小时(多一点或少一点)。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一门课总是需要42课时。我想知道,这个数字是如何得出的,所有的课程需要的课时怎么会同样多,以及所有的课程需要的课时怎么会完全相同。你认为这个答案可能与学生的需求有关系吗,或者我们说它迎合了教员的需要是不是更加合适?

  当我在西北大学时,学校希望我每两年讲授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持续12周,每周3个课时。我从耶鲁大学转至西北大学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个安排;在耶鲁大学,我必须每年上1门课程(而且持续16周!)。

  噢,那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嗯?不,不是。你越重要,你教得越少。顶尖大学的教授认为教学是一种负担,他们总是尽力摆脱。差的教授(例如没有作品发表或没有得到研究经费)被惩罚教更多的课。

  既然你知道了这点,而且相信我所描述的在顶尖大学是很正常,那么问问你自己为什么课程是那种结构。固定的课程课时与每周最少的课时,是为谁的利益服务?你可能认为一名学生每学期上4-5门彼此不相关的课程是为学生广泛的兴趣与选择着想。但实际目的是帮助教授,不让教学妨碍他们做更重要的事情。如果课程仅仅是每周3个课时,那么需要开设许多的课程使学生有事可做。事实上,这有时导致学生们不能完全集中于一些课程,而这不影响教员(除非他们的课程被取消)。

  以这种方式安排的课程,使得班级授课变成了班级演讲和测验。为学生们设计真实的经历——那些允许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建构或是设计的课程往往会超出42个课时,而且要求学生一次只能修一两门。反过来这也要求教授在学生参与任何项目需要帮助的任何时候,都能够帮助学生。所以一门深入的课程对学生可能是件好事,可以让他们真正投入某件事情,但对于教授却是不利的,因为那不允许他们继续将教学作为工作中最不重要的方面来对待。

  一门课程应持续多长时间呢?只要知道要学习什么,学生们就会尽力学习如何去完成。但如何正确地做好呢?应当给予学生们在自己合适的时间去探索项目的自由。这意味着教授的生活没有了秩序——对于一个日程上有更重要事情的人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

  今天存在的课程,也许根本就不应该存在。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让教员活得更轻松。真正的教学需要真实的经历。设计与管理这些经历应是教员应该做的。网络大学中的教员应该会这么做。这种师徒式教学在现在的大学中,仅仅出现在博士课程的最后阶段。教授对博士生认真,也许他们应对所有其他人都认真。

  4.教学并没有及时发生

  在一个在线、做中学、基于经验的学习环境中,教学的发生是以需求为基础的。如果你正在学习的时候需要帮助,你便可以请求帮助。可能的帮助有学辅(mentor)、其他学生和教员。在一种基于需要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其实不是一件难事,特别是那些教员再也不需要授课、会见学生、批改测验分数了。我们在卡耐基—梅隆西部大学设计的在线研究生课程中这样做了,效果很好。卡耐基—梅隆西部大学模式应该是未来几年网络大学的榜样。

  应该由谁来教?任何人都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下指导学生。一个教师、一门课程,这是基于教室的教学观念。在一个在线课程中,数学学辅、物理学辅、计算机学辅、写作学辅以及负责组织工作的学辅都是这一课程的学辅队伍中的一员。那种认为教学专家必须是博士,必须是顶尖研究者的观念,在项目导向的环境中变得没有意义。例如,当建立一个网站作为医药信息项目的一部分时,最好的学辅可能是一位专业的网站建设者,而不是医药学校的人员。

  5.课程由讲座主导,而不是项目

  许多教授已经认识到基于项目的学习的价值,在大学中这类课程也并不鲜见,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或新闻专业等专业中更是如此。换句话说,基于项目的学习在某些课程中效果更好,这些课程的最终结果是学生学会实际地做一些事情。这应适用于所有领域,而不仅仅是那些很明显要动手做的领域。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一学习形式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通常,学生可能是在一门课程的最后,甚至可能在大学的高年级阶段,才能接触这类课程。为什么呢?

  这又归结到了课程委员会,他们在学生获得任何真实世界的经历之前,就已为他们决定了要学什么。正如我说的,他们在开设课程时只对如何填满导论课的教室感兴趣。如果让学生首先从事项目课程,那不可能为系里创造经济效益,因为项目课程十分昂贵,你必须有一个大的师生比使项目课程有效。在讲座课程中1∶500的师生比很合适(刚好一个系的预算),而项目课程中却需要1∶20的师生比,甚至是1∶10。但不管用何种方式,教员都要得到同样的薪水,所以系里憎恨这样。别担心那个,至少从柏拉图以来学者们就一直在指出,我们实际上只能是从做中学。学生们也知道这点,所以他们更愿意选择项目课程而不是讲座课程(这是指那些真正想要学习的学生)。

  开始一个项目,对于决定你是否喜欢这个领域也很重要。听某人谈论某个领域学到的远远不及在那个领域实际工作教给你的多,所以大学鼓励暑期实习或者类似的事情。或者用另一种方式,他们把真正的教学留给公司,让学生们到那里免费接受教学。不幸的是,由于公司的人不大可能是教师,或不太关注教学,所以公司的教学是成败参半的。

  说实话,我们的课程以项目为开始并依托项目实施(项目之间是相互关联得更好)——对于学生来说效果最好,但大学的经济状况阻碍了这种方式。网络大学能够再一次非常有效地实施这一方式。原因是,基于项目的学习要求即时的教学,而在线学习环境在即时教学方面做得很好。教师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在网上,突然之间一帮人就开始工作了。

  6.要在学校中成功仍然依赖于竞争

  有一个为我工作的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学术机构的毕业生。我经常需要他写东西,但是我不得不提醒自己不要让他写,因为他简直不能写连贯的英语句子。有一天,我问他既然是如此著名学院的毕业生怎么可能完全不懂写作。他回答道,他在大学里是数学专业,正因为不用写作他才选择了数学。他知道他不能写,因此他躲避上写作课。这些似乎——当然确实是——与大学的初衷恰恰相反,一个人难道不应该迎难而上并学会它吗?他是多么幼稚!这个人得过奖学金,他不希望做任何危及奖学金的事情,包括选修一门可能得到低分的课程。我记得我儿子的一个朋友的专业是心理学,这是因为测试中都是多选题,他说他很擅长那类测试。这是什么样的学习理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法语课上有一位法国学生,当我问他在那儿做什么时,他说他可以轻松得“A”。

  只要教育还在产生成功者与失败者,我们就不能作出有意义的变革。只要学校被看作是竞争的场合,就会有这类游戏的参加者,他们擅长于游戏但是学到的却很少。

  我所说的在K12教育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学期、课程、测试、每天的课程表不是为学生设计的,而是为教师、管理者、政治家、班级所在的房间与建筑设计的。K12教育的成功也被当作一件需要竞争的事件。直到所有这些改变了,学习科学才会对教育起一定的作用。教育的真正变革要求的不仅仅是教育研究。一场教育改革即将展开。开始行动吧!

原文:学习科学的基本问题_罗杰·C·尚克.pdf

工作室阮高峰博士受《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邀请,参与BYOD主题的对话,并为该期刊物撰写卷首语。 转载如下:

BYOD进校园:玫瑰与荆棘共生

【摘要】 最近几年,在被视为教育信息化风向标的《地平线报告》中,”BYOD”开始成为一个频繁出现的关键词。BYOD是英文”Bring your own devices”的缩写,即”自带设备”,指的是用户携带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计算设备在工作与学习情境中使用。显然,它的兴起与便携计算设备的普及和网络技术发展,特别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及移动联网技术的成熟密不可分。 【关键词】 计算设备;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BYOD; 网络技术; 学习体验; 学校教育信息化; 沿海地区; 机房管理; 学习效率;

  最近几年,在被视为教育信息化风向标的《地平线报告》中,“BYOD”开始成为一个频繁出现的关键词。

  BYOD是英文“Bringyourowndevices”的缩写,即“自带设备”,指的是用户携带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计算设备在工作与学习情境中使用。显然,它的兴起与便携计算设备的普及和网络技术发展,特别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及移动联网技术的成熟密不可分。早期的BYOD尝试主要发生在知识企业中,但近几年,它在发达国家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模式之一,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也陆续出现了一些BYOD的试水者。

  较之传统的建设模式,BYOD中的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软件选择与系统设置,不再需要每次熟悉不同的计算机环境,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相关的作品和资源可以随身携带,方便了学习体验的延续。并且BYOD更加密切地联系了学校和家庭。甚至在一些西方国家,它成为学校缓解设备更替加速与预算逐年减少之间矛盾的应对之道。

  但翻到硬币的另一面,BYOD也抛给学校很多新的挑战。首先,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一个首要问题。这不仅涉及设备投资的问题,还涉及家长们对学生使用技术设备的顾虑,这在我国现行还是比较关注考分的教育评价体制下表现尤为突出。其次,BYOD设备的管理也是摆在国内外实践者面前的共同难题。对各种类型和型号的计算设备进行适合教学应用需求的系统配置并有效管理,需要学校采用不同于传统机房管理的技术手段。此外,决定BYOD最终走向的是其实际应用的效益,那我们的教师准备好了吗?

  探索一个新领域,就像在荒野中开辟一条新的道路,风险与机遇总是夹杂的,有人看到荆棘,有人看到玫瑰,有人看到潜力便一个猛子扎了进去,有人只要看到是新事物就一棍打死。对于BYOD,我的看法是:既不盲从,也不回避,在现实的应用需求出现时,它不失为一种解决的方案。已经在应用中的实践者,可以边用边完善,且行且珍惜。

NET201517_Cover

原文:
BYOD进校园_玫瑰与荆棘共生.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