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启发于西摩·佩伯特在《剑桥学习科学》中的后记《“如何学”之后是“学什么”》,大师高瞻远瞩,他提醒教育从业人员在关注如何改进学习(与教学)的效果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考虑另一个问题:学什么。
为了说明学什么的重要性,他举了一个例子:早先西方的数学是用罗马数字计数的,由于其计数规划的特殊,用罗马数字进行四则运算被认为是一种比较高深的技术问题,佩伯特认为:要为社会培养大量具有运算能力的人,通过各种认知的、技术的、社会的方法来改进教学过程固然是一种很自然的尝试,但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由于阿拉伯数字的引入,四则运算变成了一项常人皆能学会的简单技能了。
今天我们的职前教师教育,常常潜在地将教学媒式与技艺的研修成为主要的学习目标,误导了很多人的践行方式。例如现在的示范课,往往会将有没有小组分工协作,有没有使用足够多样和新颖的信息技术,有没有花哨的课件来呈现内容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殊不知这些只是花架子,眼花缭乱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技术应用,如果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与知识建构,终还是一场空。
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或者是教师教育自然是需要传授这些教学法与教育技术层面的技能的,但也应该明白这些毕竟只是招式,要应对复杂的教育系统,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招式炉火纯青,终还是不够的,套用武侠的思维来说,还需要内功。有些老师上课,虽是一言堂,但巧于知识路径的规划和言语的激发启示,学生在此引领下渐渐触及教学内容的本质,我觉得相比上一种形式,是一种更有效的教学。
内功是什么?我觉得是教学者对于内容的认识、理解以及基于特定教学情境需求的重组织。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脱离实践的招式教育多少显得有些单足行走,而从这个层面来说,缺少学科基础,而以技术学习为重要形式的教育技术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的存在或许也是一个伪命题了。这话太过偏激,无非想表达一种思想,缺少学科内容的理解,让我们的学生去设计所谓的技术整合教学设计,很难实现我们拍脑袋设想出来的结果的。
在教育情境中,技术无疑是有许多潜力可供挖掘的,但需要与内容、教学法三位一体,方能发挥效用——这一方面,TPACK提供了一种不错的设计思路。所以手中有剑或者并非是我们教学的目标,让学生手中有剑,心中更有剑,或者更值得追求。
注: 本文首发于“北山书房”微信公众号,作者:阮高峰。 欲了解更多公众号信息,请关注。(在微信中搜索“北山书房”或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