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推介优秀教育软件与资源,分享技术应用技法

0%

同侪辅助学习模式及网络互助学习群体构建实践

原文载《中国电化教育》杂志2006年11月期

  摘要:本文在介绍同侪互助的概念及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同侪辅助学习的思想,论述其对于构建网络互助学习群体的启示,并基于校园网络构建了一个利用网络互助群体促进课程学习的教学案例。   关键词:同侪辅助学习;团体学习;协同知识建构;自发群体;非正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一、同侪辅助学习概念及应用现状

  (一)同侪互助及同侪辅助学习

  “同侪互助”(Peer Coaching)又译为“同伴互助”,最早是由“教练法”(Coaching)的先导者Joyce与Showers于1970年代首先确立,并沿用至今。它最初用于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是指两个或多个教师同侪之间相互评价当前实践;对已有技能进行扩展、提炼并构建新技能;分享思想与观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研究并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问题的一种过程[1]。同侪互助利用了教师同侪之间的专长与经验,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观察与回馈,从而达到教师共同成长的目的,故而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实践。

  与此同时,随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深入,作为一种互助成长的学习模式,同侪互助亦开始在教学的其它领域有所应用。“同侪”也开始突破原先的教师同事的概念,泛化为具有相等或类似的身份和等级,来自于相同或相似背景并追求相同或相似目标的社会群体。

  在学习领域,同侪互助的意义在于衍生了“同侪辅助学习”(Peer-Assisted Learning)。所谓“同侪辅助学习”,是指经由同侪积极的协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其中包括同侪指导(Peer Tutoring)、同侪示范(Peer Modeling)、同侪教育(Peer Education)、同侪咨询(Peer Counseling)、同侪监督(Peer Monitoring)与同侪评价(Peer Assessment)[2]。可以理解为,同侪辅助学习在意义上试图涵盖互侪互助的原始本义,本文无意介入术语辨析,但为表述方便,一概地将这种以同侪互相支持知识建构,促进个人、组织知识创新的学习模式称为同侪辅助学习模式。

  近些年,受助于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迅猛发展,融合网络系统信息传输快捷优势的同侪辅助学习模式,即基于网络的同侪辅助学习,也开始在国内外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

  (二)同侪辅助学习的应用现状

  目前,同侪辅助学习模式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受到关注。

  1.中小学校本教师专业发展

  此种同侪辅助学习模式,亦即原始意义上的“同侪互助”。从1980年代至今,英、美等国很多中小学采用此方法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形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我国港台地区,应用同侪辅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亦起步较早。在我国内地,从1957年教育部颁布《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以来,同伴互助作为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之一也被更多教师所采用[3],但真正的发展与飞跃还是近些年。在理论研究层面,同侪辅助模式促进教师教育“从培训走向学习共同体”,使教师作为研究者在群体氛围中互相信任、互相促进,协作提高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公认[4][5]。在实践领域,一些实践项目在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实验学校中进行同侪辅助模式的过程与特点的行动研究、大学支持下的教师同侪互助模式探索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6][7]。

  同侪辅助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搭起了教学合作及增进教师深度交谈的桥梁,强调了教师从独立研究转向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平等互利,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以促进教师集体的专业发展。

  2.在中小学课堂学习中引入“同侪辅助学习”

  在建构主义思想在教学设计中的研究复苏的背景下,同侪辅助学习的思想与重视情境、关注交互与协作的社会情境学习观不谋而合,既能满足学生寻求协助的需求,减少学习落差,更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协作与交流的能力,因而同侪辅助学习模式也开始在中小学课堂中引入。如在我国台湾省,同侪辅助学习在中小学课堂中应用已极为广泛。对于扮演指导者(Tutor)与被指导者(Tutee)的学生来说,同侪辅助学习不仅是一个具有价值与成效的学习方式,而且也可以鼓励他们减低对老师的依赖。尽管指导者所提供辅助与支持的品质可能比不上教师,但却更为及时与丰富,也往往更易被接受。这也使得教师可以将更多精力用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

  3.基于网络的同侪辅助学习模式

  与传统的教学活动相比,同侪辅助学习模式在交互设计上除考虑师生间的互动外,也关注学生群体成员间相互给予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近些年,随着e-Learning学习方式的兴起,网络快捷、分布的信息交流特点使得同侪辅助学习更加显现优势,网络同侪辅助学习模式也逐渐被采用。比较明显的是教学评价方面,互评模式已在教学设计中出现并应用广泛,并使教学评价掌控权呈现出以老师为主逐渐转移到以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基于同侪辅助思想的网络互评系统已经成为网络教学设计的重要架构支架。在此模式中,学生经由网络提交作业(作品),再由同学间相互审查评分,并提出修改的建议,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这些意见来修改他们的作品。重复进行数回合后,老师可以根据所有同学评分来为某一份作品打分数。网络同侪互评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批判、自省等高级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多元化、适应化、个别化、资讯化的教学潮流”[8]。

  二、基于校园网络环境的互助学习群体构建及应用模式

  (一)同侪辅助学习模式对于构建网络互助学习群体的启示

  同侪辅助学习模式的出现,就本质上而言,乃是学习观的变革,即认为知识由教师向学习的流向开始转变为一个更加接近社会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即学生知识的习得除了教师传授及个人自省,也来自于人际网络——无论是虚拟的还是现实的。这样的学习观,事实上也与非正式学习(InformalLearning)的观点不谋而合。

  非正式学习是一个相对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的概念,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的学习形式,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等”[9]。非正式学习强调人际交互对于知识建构的积极意义,虽一直为传统学习观所忽略,但随着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加之现代ICT给予非正式学习所必须的人际交流的支持,它正逐渐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协同技术、P2P(Peer-to-Peer)技术与在线学习社区(OnlineLearningCommunity)日益融合的技术趋势下,同侪辅助学习为构建基于网络的互助学习群体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1.在线学习中引入同侪辅助学习有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改善其学习态度。同侪辅助学习模式不同于以往以评价学生、促进竞争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它鼓励学生群体内部相互帮助、督促与交流,使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能够得到端正,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在线学习中引入同侪辅助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在团体协作氛围中的探究意识与能力,提高协作能力,从而助力于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掌握。当学习者加入到某一个网络社群参与互动沟通时,他们都在提供自己的经验,或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将同侪团体的态度、行为内化到自己的认知架构中。网络社群中的团体学习,是显性与隐性交流的最大表现。在团体的互动进行中,学习者能交换彼此所搜寻的信息、文本,并能集合不同成员的隐性知识,或通过合作出现创造出团体知识成果。同时,学习者自身也能在团体协作氛围中进行探究,达到深化知识内容的目的。

  3.在网络学习中引入同侪辅助学习具有德育引导意义。组织气氛是组织学习与创新的重要因素,在线学习中引入同侪辅助学习除有助于挖掘学习者非正式学习以达成教学目标外,也有助于形成基于共同研究兴趣与学习目标的自发群体,借助对自发群体的引导与管理,可使整个网络互学群体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而这是普通的说教无法达到的。

  (二)网络互助学习群体模型构建

  1.网络互助学习群体组织模型

  (1)网络互助学习群体模型

  网络互助学习群体的构建以同侪辅助学习、混合学习(BlendedLearning)与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思想作为其理论基础。混合学习融合了传统学习方式与e-Learning的优势,强调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eLearning遭受教学实效质疑的同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受欢迎的网络教学组织模式。而学习的本质在于知识管理理论与技术已开始在学习组织中倡行。

  综合以上内容,笔者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基于在线学习社区的互助学习群体组织模型。在此模型中,网络互助学习群体基于在线学习社区架构中由教师、学生与学辅(mentor)组成。学辅在学科能力上居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辅在年龄上也跟学生较为相近或相同,可以是学长,也可以是同学等,由于其在投入时间上比教师宽裕,且更易了解学生的困难、想法,因此常常可以发挥比教师更有效的引导作用。图中虚线表示学辅是一个虚拟角色,即学辅可以是专职的、长期性的(专职助教),亦可是兼职的、临时性的(提供指导的其它学生)。师生及学辅以三角形区域为代表的在线学习平台中的交流与协作功能形成一种互学、互助、互评的活动机制,图中箭头显示了代表性行为及其流向。图1中圆形区域代表角色自身亦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以更好地获取、组织、利用、存储知识,并进行知识创新。 QQ截图20160514100917

  (2)网络互助学习群体构建

  首先网络互助学习群体被设计架构于在线学习社区之上。因为其在资源共享、学习氛围创建、避免网络迷航等方面,是顺利完成学习过程的关键,也是支持混合学习的重要支持环境。

其次,网络互助学习群体关注人际交互,因而需要有效的网络通讯工具与群件(Groupware)工具作为互动手段。这其中包括Web互动应用(如BBS、Blog、电子白板等)、实时交流工具(如网络电话、视频会议等)、非实时交流工具(如E-mail),都可运用于社群学习。这之中部分可由在线学习社区提供,部分为外部程序与应用。

  2.网络互助学习群体运作流程

  网络互助学习群体在运作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学习者在完成教师分配学习任务时,遇到问题,通过现实或虚拟人际网络求助;

  (2)专职或兼职学辅就主题层次、概念网络等对要指导的内容进行分析,并通过与求助学习者的交流,拟定帮助计划,并根据所指导问题的类型、求助学习者及学辅的个人偏好等来选择不同的传递形式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与策略;

  (3)学习者根据帮助建议或评价意见解决实际的学习问题,改进学习,并进行自我反思,与此同时,学辅还可以进行适当监督并评价、反馈其学习成果;

  (4)教师作为监控者与激励者,在学辅无法解决学习者求助时提供指导与补充,并在学习任务结束时提供评价。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关注群体流程进度与氛围,通过管理导引群体的发展方向。

  在此模式下,学习者有时扮演指导者与帮助者的角色,有时担任被指导者与被帮助者的角色。通过群体间的互动促进沟通、表达与讲解能力的提高,相互分享个人经验与作品,减轻学习的焦虑。

  3.网络互助学习群体构建实践:以浙江师大《远程教育学》课程为例

  笔者以自主开发的“先创分布式学习系统”作为学习支持平台,于2005年2月至6月在浙江师范大学本科教育技术专业《远程教育学》课程进行了混合学习教学实验,对基于网络交互、交流情境下的互助学习群体构建与管理进行了探索。

  先创分布式学习系统是一款基于分布式认知与知识管理技术思想,采用ASP+SQLServer2000架构的在线学习社区,提供了个人知识管理、协作学习、社区知识资源管理、协同应用等功能。本实验学习活动组织上,借鉴混合学习思想,参考了活动课程、任务驱动学习等的方式,将传统的课程讲授式教学方法进行变革,教室主要成了教师进行集体指导与总结、小组实践成果演示的场合,而对于课程内容的自主建构与学习,则主要被归纳入上机实验与业余时间。其主要流程包括课堂指导、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三部分,如图2所示[10]。 QQ截图20160514100838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本实验将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学习主题,并允许学生根据兴趣组建小组形成数个互助学习社群,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系统知识资源、社群内部的共享资源以及与社群成员的交互建构知识。

  为验证网络互助学习群体对学习的促进,笔者在实验中通过任务分配、激励机制设计、氛围倡导等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以形成在线学习社区互助学习气氛的形成。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发现,基于现实人际关系以及网络双向通信基础之上的互助学习网络群体开始涌现,如“考研联盟”“教育软件开发联盟”等小团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线学员们自发地组织创办了一份电子杂志——《每周电子报》,该报内容包括每周先创分布式学习系统中发表优秀学习资源、Blog、学习成果、每周Top10成员排行评定、每周专题论题,这对于学员的知识建构以及人际关系的维系与加强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借助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积极的指引与倡导,营造了上进、和谐的网上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在知识习得、技能获得以及网络道德、信息素养等方面水平的提高。尽管目前尚未进行量化的研究,但借助本实验,网络互助学习群体有效挖掘人际交互与非正式学习作用,对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已经验证。

  三、网络互学群体设计与管理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前文所述,同侪辅助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是值得关注与探索的。但在实施应用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唯一的知识传授者,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具备组织同侪合作学习的能力。特别在网络互助学习群体中,应让学生处于中心的位置,教师应围着学生转。同时,网络化的学习模式由于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对于学习时间与地点的掌握变得更有自主性。但也是由于这种不受限制和自主性对学习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自发群体的引导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通过学习支持、个人感染力、群体气氛创造等途径积极引导、加以管理。

  (二)网络互学群体中非正式学习的利用与倡导

非正式学习几乎存在于生活的每时每刻,即使在网上闲聊,如果有足够感悟能力的话,都可以看作是非正式学习的机会。社区中常被忽视的非正式学习网络,正时时刻刻发挥着作用来实现社区精神。因此,在网络互助学习群体中,必须认识到非正式学习的润滑剂作用,倡导非正式学习的利用。

  (三)网络互学群体中的激励机制

  教学激励的本质在于以学生为本,关注人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机制的运用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绩效。在网络互学群体中运用适当的激励机制更能促进同侪之间相互督促,实现共同进步。

  四、小结与展望

  同侪互助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对于构建网络互学群体也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同侪辅助学习与网络互学群体的构建,让同侪互助的精神融入网络学习环境中,以提升网络学习的品质,希能对广大的教学人员及学习者有一定的借签作用。

参考文献: [1] Slater, C.L. and Simmons, D.L.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Peer Coaching program[J]. 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2001,29(3): 67—76. [2] Topping, K & Ehly,S.Introduction to peer- assisted learning[A].Top ping, K. & Ehly,S.(Eds.).peer- assisstedlearning[C].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1998.1- 23. [3]朱宁波,张萍.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J].教育科学,2005,(5):30—32. [4]黎琼锋.同侪互助——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8):25—27. [5]黎加厚.变革时代中的教师专业成长——从教育叙事到教育研究[DB/OL].http://resch.jscsedu.com,2005-07-06. [6]张静然,杨国凤等.大学支持下的同侪互助模式:互帮互助、共同发展[J].信息技术教育,2005,(6):17—19. [7]王陆.大学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5,(3):9—12. [8]王晓璇.网络同侪互评学习模式在师院生计算机动画课程学习效益之探究[DB/OL].http://kbc.ntctc.edu.tw/teaching/2003summer/onlinetest/ICCAI2003/pdf/B3_5.pdf. [9]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8—23. [10]阮高峰.分布式认知与知识管理视角下的e-Learning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5.

原文: 同侪辅助学习模式及网络互助学习群体构建实践.pdf